热门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清穿之庶妃一路高升 > 第99章 二更合一

第99章 二更合一(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得知康熙让英吉利让出了关税, 海商们是闻风而动,有便宜不赶紧占就是傻子了!

当然康熙也派人敲打了一下这些海商,什么能卖, 什么不能卖, 他们该心里有数。

要是他们为了多赚点钱, 卖了什么不该卖的东西,那么康熙就不会客气了。

海商们头皮一紧,一个个就差对着康熙派来的人指天发誓, 绝不会卖不该卖的东西!

别说康熙,就是康熙派去的人都不大相信这些海商,只要能多卖钱,他们自己都能卖,商人说的什么誓言, 全是嘴上说说而已。

各个港口的检查就更严格了, 要是发现船只超重了,私带了什么货物, 通通都要吊销出海的凭证, 谁来说情都不好使了。

有一两个海商自以为不会被发现, 被检查出来后哭爹喊娘, 又到处打点一圈,到头来什么都没了,只能灰溜溜退出这个赚大钱的舞台。

其他人心戚戚然,自然也是不敢铤而走险了。

康熙就等着有人出来, 自己好杀鸡儆猴, 没料到还真有傻子把脑袋伸出来, 他能不顺势砍掉吗?

跟英吉利换人的这番交易让他很满意, 而且康熙有意限价, 不让商人们提高太多的价钱。

当然提价也是可以,就是不能太离谱。

商人们起初还觉得康熙是不是太仁慈了,对方降低关税,他们竟然不涨价不说,货品的价格跟之前差不多,甚至还低一点,只走薄利多销的路子。

不说他们意外,就是英吉利那边的人也意外。

原本以为降低关税,商人们不提价已经很良心了,居然还降低价钱,这也太良心了一点!

得知是康熙下的命令,更是叫英吉利的人十分感动,觉得康熙这是哪里来的大圣人,这么好心,做买卖只要能赚以前一样的钱,都不带提价的?

这让英吉利的人对康熙的好感大涨,大清这边的海商送来的货物都是精品,不会因为降低价钱而送来次品糊弄人。

好的货品加上降低的价格,比本地一样的货物还要好,谁不乐意买便宜又更好一点的呢!

尤其康熙这番作为让人好感大增,冲着他去买大清货品的人就更多了。

海商们进货一次比一次多,后来船只不够送了,只能增加船只。

原本他们觉得增加船只,这路上的花费就要更多了,光是多买一艘船就让人肉疼。

尤其货物的价钱还降低了一点,哪怕没有关税,商人们都觉得自己赚的不多,买一艘船估计都要倒贴钱了。

然而卖的货物越来越多后,商人用算盘一扒拉,好家伙,赚的比之前还多,买一两艘船是绰绰有余。

于是他们大手一挥,赶紧去买船只,免得落后给其他同行了。

一个要买,其他人的算盘也不错,自然也想要跟着买。

船厂顿时热闹了起来,一个船厂做不出,都要预定和排队,订单直接到三年后,多到他们怎么招人都不够用了。

如今海商的船队却还是水师,这船只买下来,要么就是民用的船只,速度就要慢多了。

但是要用上水师这种安装了蒸汽机的,就不能民用。

商人们纠结很久,直接派人去询问康熙:要不,咱们出钱给水师多买几艘船?

他们找了当地官员,给京城递来折子,康熙收到后顿时有点哭笑不得。

康熙只见过水师船只太多,被人说太耗费钱财,如今居然有商人追着给钱让水师多买几艘船,也是够稀奇的了。

不过商人们愿意出钱,他当然没有不乐意的。

给水师多添两艘船,每次能多装货物送去西洋,商人们很快就把买船的钱赚回来了。

而且商人们联手出钱买,这船只的钱分摊到每个人身上就不算太多,还是划算的。

康熙二话不说就允了,在折子上写了回复,也派人告诉水师提督一声,让他安排妥当。

这会儿外边还一股艾草的味道飘来,除了行宫之外,康熙也发话让蒙古那边每天用艾草等东西熏一熏,而且到处都要打扫和整理一番。

人和牲畜不能混住,彼此之间要离远一点,通风也得好,免得因为脏污而蚊虫多了起来。

蒙古首领就集中了人手,青壮年帮着打扫和搬搬抬抬,给牲畜换个远一点的新棚子。

熏艾草不是多重的活计,就让半大小子和妇人去熏。

每天一次他都担心不够,开始前三天就早晚熏。

那味道飘过来十分浓郁,估计那边都要熏得人眼睛要落下泪来。

不过太子这么一病,确实把蒙古那边的人吓得不轻。

好在康熙知道并非蒙古人的错,只训斥了蒙古首领,叫他重新查清楚漠北那边的人,哪怕以前是奴隶也得查明白,至少要有两个人以上能证明对方的身份才行。

就是漠西蒙古这边也需要确认身份,康熙又派了一个识字的小吏去帮着蒙古首领登记在册。

免得只靠蒙古首领自个记得,过几天要是忘了或者记模糊了就麻烦了。

蒙古那边就如火如荼登记了起来,人数多少,家里牲畜多少,住在哪一块地方,邻居都有谁,平日负责什么活计,都记录得一清二楚。

就是行宫这边也每天熏艾,宫女用纱布做了很多蚊帐,挂起来层层叠叠挡住蚊虫。

小点的阿哥,比如五阿哥和六阿哥,每天都有宫女查看身上有没蚊虫叮咬的痕迹,很是小心谨慎了。

尤其太子的住处,十几层的纱帐,就怕有蚊虫进去,熏得更是勤快。

那味道让太子闻着,离得远也忍不住咳嗽两声。

他清醒的时间比之前多了,吃的却依旧少,还经常发呆,让照顾太子的宫人十分担心。

御医早中晚都来一回,给太子把脉后看有没需要调整药方。

只是太子的脉象平稳了,却不见起色,御医也是着急,跟康熙提起的时候,康熙亦十分担心。

总归病来如山倒,病后如抽丝,养病得慢慢来,也不能心急了。

太子如今不能费神,自然不能看书,康熙怕他闷着,会让女官给他念一念游记等轻松一点的杂书。

偶尔康熙过去的时候,还会跟太子提起外边的事来。

最近发生的大事就是跟英吉利女王谈好的条件,又把旧国王送过去作为交换了。

太子得知那个让自己染病的罪魁祸首被送回去了,并不意外,康熙总会谋求最大的利益,人要是就地杀了,确实太浪费了。

得知让英吉利取消关税是四阿哥和顾凝宸的提议,太子沉默了片刻道:“皇阿玛,换做儿臣估计想不出这么好的计策来。”

康熙听着就笑笑道:“朕当时也没想到这一点,人无完人,想不到有什么。”

他想不到,顾凝宸和四阿哥不就想到了吗?

康熙就对太子说道:“哪怕是朕,帝王也不是神人,什么都能知晓,什么都会做,不然还需要那些大臣来做什么?”

他要一个人什么都会了,都做了,那要整个朝廷的人做什么,当壁花来旁观吗?

太子听出康熙是安慰他,让他不要苛刻自己,有时候想不到最好的主意也不是什么意外之事。

闻言,太子只点点头,又沉默了下来。

他不说话,康熙也不知道要说什么,两父子相顾无言。

康熙以前对着阿哥们,不是问功课就是问功课,如今却是不合适了。

毕竟太子病着还没彻底痊愈,也不可能做功课,连看书费神的事都不能做。

一时之间,康熙都不知道该跟太子说什么了。

还是太子察觉出康熙的尴尬来,体贴给了台阶道:“皇阿玛只管去忙,儿臣感觉今天好多了。”

康熙点点头,正好李德全来禀报,几个传教士从京城快马加鞭赶来了,他就顺势起身:“那朕去见一见他们,你好好歇着。”

他感觉自己难得有点落荒而逃了,实在不知道跟太子该怎么相处。

幸好传教士的到来,算是给康熙解围了。

白晋等人日夜赶路,都不敢坐马车,只能骑马,中途换了好几匹骏马,用最短的时间赶到了蒙古,累得半条命都快没了。

不过他们得知太子可能染上了疟疾,吓得魂都要飞了,一路赶来,每天几乎都没休息,睡觉都在马背上,总算是赶到了。

传教士生怕他们来晚了,太子的病加重的话,康熙就要怪罪几人。

他们简单洗漱后就来拜见康熙,路上听说太子已经服用了金鸡纳霜,病情平稳了下来,几个传教士很是松了一口气。

好歹他们的性命是保住了,如今去见康熙,估计也是康熙想确认此事。

果不其然,几人来拜见,康熙就问起这个疟疾的事来。

白晋在法兰西曾见过几个得了疟疾的人,更是清楚此事,描述得很具体:“皇上,得了疟疾后就是一会冷一会热,几天后却又平静了下来,过几天才又开始。这样反反复复的,人就折腾得不行,不过服用金鸡纳霜后,很快就能好起来。”

其他人都是见识过这种病,连连点头附和。

康熙点头道:“辛苦你们一路赶来了,太子已经服用了金鸡纳霜,暂时看着没什么问题。”

白晋就道:“只要太子殿下及时服用了金鸡纳霜,就很快能好起来了。”

拖得久了,他不敢保证,但是一开始发病就服用这个药,自然就能很快痊愈。

白晋不清楚阻断疟原虫繁殖的问题,毕竟如今显微镜尚未发明,他只清楚早早服用金鸡纳霜的人能恢复得更快。

然而服用晚了的人,却一直病殃殃的,后边还可能会复发,得重新服药才行。

康熙确认清楚后,就让几个传教士去休息。

几个传教士出去后,白晋却忍不住留下来问道:“皇上,以防万一,教堂里头的金鸡纳霜都被在下带过来了。”

白晋想得倒是周到,康熙微微颔首道:“有劳了。”

听罢,白晋连忙摆手道:“不敢,也就正好教堂那边留的比较多。”

比起西洋,大清这边的疟疾要少得多了,所以传教士远渡重洋带来的金鸡纳霜一直没能用上。

于是他就一并都带过来了,想着太子如果药不够,还能继续用。

白晋犹豫了一下,把之前在西洋的时候,看到有人因为病根清除不够彻底,后来还复发的事说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