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独家(2 / 2)
“春节”就这么过去了。
.
趁着星期天,大林过来接娘回去。他跟椿芽说:“姐,等到三月天暖了,我就把涛涛送到托儿所去,到时候娘想回来就回来住几天,想去我那边了就过去,时不时地换个地方,也新鲜点儿……”
.
“大林,肖华同意吗?”椿芽不禁问道。她知道大林是为娘考虑,可她不希望大林跟肖华之间产生隔阂,毕竟他们是两口子啊,要在一起过日子的。
.
“姐,你就放心吧,我跟肖华商量过了,她也点了头……”大林笑着说道。
.
这一回,他跟肖华好好谈了谈,肖华也明白,就痛痛快快地点了头。还跟他说:“大林,咱们是夫妻,就有什么话就直接说,我又不是那种不讲道理的人……”是啊,他们之间是有感情的,当初能走到一起不就是缘分嘛,只要不伤人,还有什么话不能说的?
.
节后没几天,果果那边就传来了好消息。
.
她参加了军区内部考试,拿了个第一名,因为是电子技术专业,就被推荐上了军校。这是齐明瑜当年就读的学校,果果也考上了。她学的是电子信息工程,是目前国内最尖端的技术,用椿芽的话说:“果果当了四年兵,终于熬出来了,以后就指望着这个吃饭呢……”
.
齐明瑜也为果果感到自豪。女儿还不满二十,正是学习的大好时光,可去了学校想见面就难了,一想到这个就舍不得。椿芽笑着说:“明瑜,你就坚持一下吧,熬到果果毕业就好了……”可果果长这么大,还从未离得这么远,又怎么不挂心哪?
.
这件事对阳阳的刺激很大。他也想考军校,具体学什么?还没考虑清楚,反正就是想上军校。椿芽见了,就鼓励了几句,说:“阳阳啊,甭管将来学什么,都要把功课做好,不然参加内部考核也通不过呀……”阳阳听进去了,就用起功来。壮壮也受到了影响,改了爱睡懒觉的毛病,勤快了不少。
.
祁苏彦也跑过来,跟椿芽交流了一下经验。她家的英子跟阳阳一个班,成绩很好,总是考第一,她也想让闺女上军校,跟果果看齐。椿芽也不保守,把果果的学习方法介绍了一通,反正这跟个人的努力有关,不努力啥事都干不成。
.
*
到了三月一号,学校里开学了。
.
果果收拾好了东西,准备出发。齐明瑜想送她去军校,说顺便会一会老战友。可果果哪肯答应啊?她知道这是爸爸找的借口,目的就是为了送她。她跟爸爸说:“爸爸,军区这边一共考上了十二个,准备一起出发呢……”
.
齐明瑜当然知道录取情况,可他不想跟女儿分开。果果当兵时就在眼皮子底下,可去了军校离得那么远,几个月都见不上一面哪。
.
最后,果果还是跟其他几位战友结伴同行。齐明瑜和椿芽去了火车站,看着果果兴高采烈地上了车,心里很不好受。
.
“娃娃大了,就这么离开家了?”椿芽叹了口气。
.
她知道这些都是无法避免的,早晚都会有这么一天啊。她挎着明瑜的胳膊,一脸惆怅地说:“果果走了,接下来就是阳阳和壮壮了,将来家里就剩下咱们两个了……”
.
这时候,椿芽真得能理解爹娘当时的心情了,她和大林、二林就是这么相继离开的,把家乡和亲人远远地抛在了身后。而明瑜也想起了过去,那年他不过十九岁,正赶上乱世,父母又是怎样的牵挂和不舍?
.
---
*
(以下请忽略)
*
这天晚上, 熄灯后。
姜徐氏在丈夫耳边嘀咕了几句。姜茂山心里一热, 他知道椿芽不凡,现在给出了这么一个点子, 那就试试吧?于是,便留起心来。
说来也巧,十五过后去镇子上拉货的车把式回来说:“西关有一场庙会, 很是热闹,打戏台的、说书的、耍把戏的、赶会的都聚在了一起, 真是人山人海啊……听说, 同和堂的庄大夫也回来了, 在大堂里坐诊三天专瞧疑难杂症……”
姜茂山听了,立马来了精神。
庄大夫可谓神医,早年间给督军大人看病之后就去省城发展了。战事一起,又回到了县里。今儿难得回乡一趟,得抓住这个机会。想着就从柜子底下摸出了两串铜钱, 准备请神医给瞧瞧。
第二天一大早, 姜茂山穿着夹衣、背着褡裢去了镇子上。
他进了“同和堂”见到了庄神医, 一连抓了七剂药。路过镇子东口时, 看到李铁嘴正拢着袖子摆着卦摊,就顿下了脚步。他从怀里摸出了两枚铜板,搁在了盘子里。李铁嘴听到响动,就翻了翻眼皮问道:“客官可是求子?”
“呃……”姜茂山不动声色,眼里透着狡黠的光。
李铁嘴装模作样地瞅了瞅他的面相和掌纹,压低了嗓门说道:“客官命里一女两子, 人丁兴旺……”姜茂山听了大喜,嘴里说着:“先生真乃高人也!”又往盘子里搁了两枚铜板。
李铁嘴见人走了,就把铜板收了起来。他不过是顺嘴胡咧咧,谁不知道姜家湾的姜茂山子嗣困难?来找他不过是求个心安罢了。
可对姜茂山来说,这样的命不知算过多少回了?每年都得来上一回,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他回到家里,就让姜徐氏把中药熬上了。这是两副补药,他和媳妇一人一碗,只要坚持下去就不信没娃。
*
家事谋划妥当,椿芽也开始了读书生涯。
或许是因为上学的第一天就打了姜小宝,在班里没人敢招惹她。那个姜小宝却喜欢跟她说话,还喊她椿芽妹妹。见有别的小子跟她套近乎,就赶紧跑过去把人撵开。
对这个小屁孩,椿芽自然不肯搭理。可越是这样,那个姜小宝跟她就越热乎。有调皮孩子起哄说他俩是一对儿,被姜小宝揍了一顿就再也不敢胡说八道了。
一恍半个月过去了。
虽然椿芽很低调,可那股聪明劲儿还是透了出来。她练字学习,那道理讲得是明明白白,就连那些三年级的大娃娃都比不过她。村里的老私塾先生听说后,对这个女娃娃是啧啧称奇,还跟梁先生说:“如果放在过去像椿芽这样的是能考上科举的,没准还能中个状元哪……”
见椿芽爱学习,姜茂山也支持她。笔墨纸砚都是上好的,也不心疼钱了。姜长福也多了一件事,那就是每天去学堂接送孙女。虽然不过几百米远,可还是喜欢亲自接送。在学堂外面,他凑到窗户跟前听听娃娃们的读书声,看着椿芽坐在第一排鼓着个小脸听先生讲课,就觉得心里特别安逸。
他还跟椿芽说:“咱有了文化可了不得,以后就是人上人了……”椿芽听了,咧着小嘴笑了起来。爷爷说得是大实话,无论放在哪个年代读书都能改变人生。
她想既然是读书人,就得有个字或者名号。想着自己叫姜书婷,就取了字叫书婷,还兴冲冲地给一家人都报告了一声。不过,家里人嫌这个名字太拗口了,还是“椿芽椿芽”地喊着。她也不为意,觉得叫椿芽更亲昵一些。
这段日子,学堂里也有了变化。
在她的带动下,有两三个小闺女也背着书包进了学堂。她们几个坐在一起,跟那些小子们隔得远远的。她也有了同桌,是个叫徐苏英的小姑娘。她今年八岁了,长着一对单风眼,样貌很不错。她爹是徐大户,家里有钱着呢!她跟椿芽说,等她长大了她爹就送她去城里念书。
跟徐家小姐,椿芽自然没得比。当然,她也不想比。她知道她的曾祖父根生,就是给徐大户家赶车的。他长年累月在外面跑着,回村子的时候不多,她本想找个机会瞅那么一眼,可都几个月了还没碰过面。
日子就这么过去了。
椿芽觉得生活在乡村里,虽然闭塞可还算安宁。这时候的东平县跟以往也有了不同,溃散而来的国军驻扎在城里,乡野间的抗日游击队在发展壮大。她想,如果不是接下来的饥荒年景,老百姓的日子还过得去。可惜,到了那个时候又要开始逃荒了。
*